以爱他之心,做爱人之事。NEW OCT. 起航

2017的第一篇 说点什么

一瞬间题外话:生活永远比戏剧(划掉 最近对我来说应该是游戏)精彩。

 

上礼拜忘记了因为怎样的缘由,大概是卡上还有余钱,下单了李安的传记。

 

拿到手先开始翻阅的是别册,因为是访谈的形式,有针对性的提问和即时回答,很有意思,也可能是我比较爱看人物访谈吧,把这当做是了解一个人的方式,所以觉得这很有趣,收录的都是已出版杂志或专人的采访。

 

别册里一共有两篇专访,正反各一,我先看完的是早前陈文茜对安叔的采访。

 

果然洗澡的时刻对我来说是个大脑完全放松的时刻,适合做点没有经济效应的思考。

今天的思考,是傍晚吃完年猪饭站在院门口,小阿姨看着妈妈今天佩戴的守命佛,于是我们三个聊起了这个话题。

 

洗澡的时候又突然想起昨晚终于看完的自传序言以及之前的采访,做了一个思考。

大概要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只有这个年纪的人,也只有知天命的安叔吧。

 

青年时候,满腔热情,大概也是有少年陈长生的那份誓要“逆天改命”的志愿。反过来说,不能绝对地如此说,只是人愈年长,若不是出现了性命攸关的威胁,绝不会想到要断言“逆天改命”的,毕竟那份勇气早已被生活磨损了,是一定会的,因为我相信勇气同样是消耗品,只会越来越少。

所以到了知天命和耳顺的年纪,人生早已走过大半,就算没有通过阅读和感知来了解的人生世事,也大抵经历了一遍,于是就真的,仿佛知晓了天命,却不能为外人道也。有了这种体会,便能将“命”里须有的玄数,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向外人展示。

我还记得自己曾做过的归纳:人最擅长的便是评价别人。所以有先入为主思想的偏见,我们才会竭力想要克制。

在陈文茜的这次访谈中,李安对于很多问题的回答其实是不确定的,我的言下之意便是,他无法具象地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一个“答案”, 而是将他无法描述清楚的“真实”通过回答传递给了每一个读者,这其中也包括我。

扯远了,谈到“命数”和“不确定”,甚至“信命”,也只有等到这个妈妈甚至安叔这个年纪了,大概才会冥冥之中相信并顺从吧,这是我的看法。

无论有怎样的表现或外在,安叔给我的一个感觉便是禅意——总能给我很多启发。

P.S. 昨晚和朋友去看了《太空旅客》,因为此前没有太多期待,所以也并没有很失望。比较开心的是,自己终于能做到读到一点电影的内核了,大概也和我刚看完和宗教有点联系的《先见之明》有关吧。在我看来《太空旅客》其实就是夏娃和亚当的再版。这一点想法得到认同,是早晨(一月十四号)起来看到的一篇影评,里面提到过这个观点,只不过我还没想到“造人”这一点。英文片名《The OA》,其实是个漂亮的意思,original angel。我也认同的说法是,和《圣经》故事有联系,虽然我没能读完《圣经》,但以后有空,我会像阅读希腊神话故事一样,读完的,虽然我也是无神论者,但这一点不妨碍我喜欢宗教意义的电影,比如之前的《血战钢锯岭》。

杂七杂八说了那么多,其实只是因为我想写日记了,又不想麻烦地下载网易云,或者用笔写下来,而是打打字,感受下打字的感觉。

插一条我很喜欢的,知乎里关于安叔的评价(168赞那条,不是第一),和我还未来得及看的柴静那篇专访有关。

“刚看了 柴静对他的采访,李安强调:成长的痛苦即是纯真的丧失,对纯真的怀念是一种不能丧失的情怀。 李安带给我个人的最大生活感触就是不论你生存在何种环境和背景之下,纯洁的心一定要有一份,多少不重要,就是一定要有,这样的自己会觉得内心终有别人分享不了的安全感。 (电影是幻想,生活是残酷,你总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协调的点,哪怕不去平衡也无妨)个人拙见,不敢妄自揣摩大师的心理。”

知乎原帖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629272

晚安,新的一天开始了。

 

评论(2)

© Ton nom,mon cœur. | Powered by LOFTER